前程向左、热爱向右,张雪峰和张小强只看到了新闻专业的一面!
6月14日,“名师”张雪峰与教授张小强等对新闻学的争论引爆社会讨论。就张雪峰所说,新闻学已经没有前程可言,选择新闻传播只剩热爱而再无前程。面对专业选择中常有的“前程”与“热爱”之争,我们为何会产生不同的看法?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只要其一的武断言论?
整理 | 史乘(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)
在高考结束之际,率先打响择校第一枪的好像是我们熟悉的张雪峰。准确地说,是择校“第一炮”。因为这次,“名师”张雪峰的言论不再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了,正相反,他这次的言论引起了许多争论,甚至有高校教授下场与之隔空对峙,并引起了整个社会大规模的讨论。
起因是张雪峰在一次直播中说道:“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边,你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。”“如果我是家长的话,孩子非要报新闻学,我一定会干一个事,就是把他打晕。”该言论一经发出,就引起了剧烈争论,如同一枚炮弹炸向了新闻专业的所有人。
6月15日,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率先反击了该言论,痛批其“害人不浅,误导公众。”隔日,他再次指出:“张雪峰本人不也正在享受传播社会化的红利吗,他从事的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生要干的领域啊!他自己吃着传播的饭,却在砸着传播的锅,何其荒谬!”在他看来,以张雪峰为代表的这些“社会名师”对新闻学认识太浅,狭隘地认为学新闻的出路就是去媒体,但现在招聘新闻人才做传播是大势所趋,“未来的社会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会一直旺盛!”
为何这次大家对“名师”张雪峰不买账了?归根结底在于,张雪峰将新闻学和“流量”等同在了一起,仅仅关注大学专业的变现能力,也就是所谓的就业面和就业率。而针对张雪峰所说的就业率低这一抨击,张小强给出的反击则是“网红们吃的就是传播社会化红利”。虽然张小强的回应是有力的,但或许这个答案本身就已经将新闻学的价值禁锢在“网红赚钱”这一范围内了。
且不论新闻学的价值是否只有经济价值,就单单把经济价值简单等同于做网红赚钱这种单线思维来说,就非常不符合他们二人学新闻出身的形象。相比前两位的发言来说,邹振东就很好地中和了他作为“网红”和“教授”的“网红教授”身份,给出的建议很好地体现着新闻学思辨与呈现的魅力。
然而一个问题是,大学开设专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赚钱吗?也许这才是这场论战背后的核心与关键问题。
答案是否定的,曾经在《奇葩说》最火的时候,一位清华博士选手曾发问,我的就业方向在哪?高晓松作为评委痛批:“名校是镇国重器,名校毕业是干嘛用的,不是用来找工作用的,你明白吗?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,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,一个名校生走到这来,一没有胸怀天下,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。在这里问我找什么工作,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……”巧合的是,这位选手博士期间的专业就是新闻传播,还是清华的新闻传播。
曾几何时,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充满理想主义的,我们在大学里追逐梦想,拥抱未来。然而时移世易,伴随着《奇葩说》逐渐走过辉煌期,几年之后,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走向了两极反转。与其说是张雪峰在用网红的浅薄思维去看待大学专业,不如说他只是在最多可能上表述社会大众的想法,否则他不会成为被拥簇的“名师”,而他作为“网红”的身份也更加表明了他需要迎合大众想法,才能成其为网红。
所以为什么我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大学专业的性价比了呢?走过疫情三年,走到了考研人数屡创新高,走到了大厂裁员潮,走到了史上最难就业季。在大量“211文科硕士找不到工作”和“清北博士入职县城中学老师”的新闻里,我们感受着艰难的生存空间。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时,也就不得不把功利二字放在大学专业上了。因此,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念的问题,而更多是一个社会问题,所以出现这样的言论也就无可厚非了。
在择校和专业这件事情上,其实只有两个选择:“前程”和“热爱”,或许也可以翻译为“现实”和“理想”。似乎大多数学子读书和大多数开设专业都不能让这两个词同时存在,难道是国家和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吗?答案显然不是。
自古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”,我们的人生在每一件事情上其实都面临着这唯二的指向,我们每一次都只是在权衡它们的比重,而非彻底抛却哪一方。从热爱的角度来讲,每一个渴望学习新闻专业的人,其人生目标大概率都不是大富大贵,是揭露社会黑暗,是反映时代真相,是承担社会责任,而这也是新闻专业开设的本质和初心。从前程的角度来讲,也许新闻专业的“风口”和“红利期”过去了,但正如新京报传媒研究《教授败给网红老师?新闻学还能学吗?》所说,新闻学子要练就的是在行业中不被淘汰的专业能力,而不是针对某个单位的考试能力。不断提升真正的新闻素养,成为与时俱进的“行业人”才能拥有真正的“铁饭碗”。而当我们掌握了新闻学的真谛时,前程自然在。新闻专业的“红利期”没有过去,只是门槛变高了。
也许最好的答案是从热爱出发,前程自然会来。新闻学不等同于网红,更不等同于自媒体。它有着对我们人文素质的培养,有着对我们洞察时代的教诲,更有着对我们坚守正义的训诫。这是新闻学的核心意义,是价值所在。我们因为这样的理想和价值选择了新闻专业,在热爱里不断耕耘,为什么不会开出前程的果实呢?而为了前程去选择专业,没有热爱的支撑,我们真的能掌握配套的专业素养并使之变现吗?
正如庖丁解new《到底该把谁“打晕”?》文章中石述思给出的观点一样,“你喜欢新闻,就去做,你不要想听张雪峰的,一定要听我们专业人士,没他说的那么惨,但是肯定有挑战。干什么没有挑战?张雪峰都能从自己的给排水专业,最终跋山涉水,克服千难万险,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,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遵从自己内心召唤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”
所以,高考结束后的择校与专业这一开放性问答题中,答案从不在一位“网红名师”嘴里,而在自己心里。
推荐阅读
订阅关注